6-4 原子光譜
6.4.1 光譜的種類
光譜是指光經過色散(如經過稜鏡或光柵)後,按照波長或頻率排列形成的圖案。根據產生方式,光譜可分為三類:
1. 連續光譜
連續光譜是在光譜上呈現連續不間斷的色彩過渡,所有波長的光都有。常見於白熾燈泡發出的白光,經色散後形成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、靛、紫連續排列的光譜。
2. 發射光譜
發射光譜是在黑色背景上出現一些明亮的線條,稱為光譜線。這些線條對應特定波長的光。當特定氣體被加熱或放電時,原子內的電子從高能階躍遷到低能階,放出特定波長的光子,形成發射光譜。
3. 吸收光譜
吸收光譜是在連續光譜的背景上出現一些暗線。當白光通過冷卻的氣體時,氣體原子吸收了特定波長的光子,電子從低能階躍遷到高能階,導致該波長的光在光譜中缺失,形成吸收光譜。
問題 1:
連續光譜與發射光譜的主要區別是什麼?
解題策略:
比較兩種光譜的形成條件和在光譜上的表現形式。
6.4.2 原子光譜
每種元素的原子都有獨特的能階結構,因此不同元素的原子在電子躍遷時,會吸收或放出特定波長的光子,形成獨特的光譜線。這些光譜線就像原子的「指紋」,可以用來辨識元素的種類。
應用範例:
- 元素分析:透過觀察物質的發射或吸收光譜,可以確定其化學組成。例如,在天文學中,科學家通過分析星體的光譜,了解其組成元素。
- 太陽光譜:太陽光經色散後,發現連續光譜中存在許多暗線,稱為弗朗和斐斐線(Fraunhofer lines),這些暗線是太陽大氣層中的元素吸收特定波長的光造成的,據此可知太陽的化學成分。
問題 2:
為什麼不同元素的原子會產生不同的光譜線?
解題策略:
考慮原子內部結構對能量吸收和釋放的影響。
6.4.3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
為了解釋氫原子光譜的規律性,尼爾斯·波耳(Niels Bohr)於 1913 年提出了氫原子模型,包含兩個重要假設:
1. 能階穩定態
電子只能在特定的圓形軌道上繞原子核運動,每個軌道對應特定的能量,稱為能階。電子在這些軌道上運行時,不會放出電磁波,因此是穩定的。
2. 電子躍遷與光子的吸收或發射
電子可以吸收或放出光子,從一個能階躍遷到另一個能階:
- 吸收光子:電子吸收能量,從低能階躍遷到高能階。
- 發射光子:電子從高能階躍遷到低能階,放出能量為 E = h × f 的光子。
能量關係式: ΔE = E
高 - E
低 = h × f
- ΔE:能階間的能量差,單位為焦耳 (J)
- h:普朗克常數,約為 6.626 × 10⁻³⁴ J·s
- f:光子的頻率,單位為赫茲 (Hz)
問題 3:
根據波耳模型,為何電子在特定軌道上運行時不會輻射能量?
解題策略:
回憶波耳對穩定態的定義和電子運動的特性。
問題 4:
電子從能階 E
3 躍遷到 E
1,放出頻率為 f 的光子。若已知 E
3 - E
1 = 3.0 × 10⁻¹⁹ J,求光子的頻率。(取 h = 6.626 × 10⁻³⁴ J·s)
解題策略:
使用 ΔE = h × f,解出 f = ΔE / h,將數值代入計算。
問題 5:
為什麼氫原子的光譜是離散的,而不是連續的?
解題策略:
考慮能階的離散性對光譜的影響。